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小说手机版网址 https://www.0832px.com
点是:人的一生不过是一种悲剧,短暂的一生无比地脆弱;另一种观点却又认为,人生尽管脆弱,但有其价值所在。
宗教要抚慰死者的亲人和密友,但不能为此而打击他们的生活热情。
如果宗教走向了极端,对这个世界持有贬斥的态度,片面的夸大其缺陷,实际上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暗暗地鼓励一种病态的生活,是在宣扬悲观主义。
这样,宗教就从人生的根基处销蚀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将心智健全的人引向了歧途。
当所爱之人离开我们之时
当所爱之人离你远去之时,你难免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想法。
数十个世纪以来,面对死亡的威胁,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已经写出了无数伤感的作品。
命运的丝绸被无情地纺织成各种让人惨不忍睹和不堪耳闻的现实,这使他们痛苦不堪。
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了这种无法忍受的分离之苦和命运的不公。
正当热爱生命的人们痴迷地享受生活之时,命运总是无情地将匕首插进了他们那充满活力的躯体。
年轻的时光中不断地缩减,衰老正在沿着迷茫之路向我们逼近,于是诗人哭泣了,我们也随之哭泣。
在这个充满魔力的黑暗宇宙竟能够在一瞬间将谈笑风生、具有灵性的艺术家、科学家、儿子、母亲变为一间间空荡荡的黏土小屋,变为黑色的丧服和一抔冰冷的黄土,于是诗人反抗了,我们也跟随着反抗。
大部分人都心中都充满了生活的渴望,但死神却总在不经意间凌驾在我们的头上,无情地统治着我们,这也许是诗人们全部怨恨之所在。
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文学中死亡的问题上更多表达的是积极反抗,而不是逆来顺受;不是眼泪和悲伤,而是勇往直前。
顺便提一下,古代巴勒斯坦和古希腊的作家与同时代的诗人在死亡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
尽管两千多年前的作家与现代的作家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却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这也许说明了人类的理性总是有限的。
如果缺乏良好的形式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思想的主旋律,我们都会成为充满困惑的孩子。
二者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形式上无限的,但其根本的主旨是一致的:勇敢和懦弱,克制和自怜,因为悲痛而奋起或因为伤感而消沉。
正文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2)
更新时间:2010…4…15 9:26:51 本章字数:1546
当然,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在以同样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
东方宗教是建立在对现世的否定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的基础之上的;基督教的一些流派对现世既肯定又否定,徘徊于其间;犹太教的主要传统上致力于减少病态和悲观,让其追随者对生与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勇敢地将死亡这个角色承担起来,认可现世生活的乐趣,使人们免于过分的悲观失望或患得患失。
从传统上来看,宗教是依赖信念来帮助人们去摆脱痛苦和死亡的困扰的。
它尝试着通过宣扬人性不朽而对人民加以安慰,它告诫人们要听天由命。
但对那些失去亲人和挚友而陷入悲痛之中的人来说,单单依靠逆来顺受是不够的,还要在情感上受到悲痛的熏染,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积极而不是消极地驾驭痛苦与悲伤。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已经总结出了摆脱悲痛的“精神胜利法”
,诗人和哲学家也可能凭借直觉得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悲痛情感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如何摆脱痛苦这个问题,还没有提出来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人们对这个问题仍旧存在着极大的分歧。
是将悲痛的情感宣泄出来呢,还是要将其压抑在内心的深处?是要将痛苦表现出来呢,还是要隐藏起来?是让儿童直面痛苦,还是应该将他们与痛苦隔绝?这些问题总是要触及到人生中极其重要的领域——对我们注定要从这个地球上消失这一事实的情感反应。
今天,残酷的战争必定会给无数个家庭带来噩梦,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愈加迫切。
如果男人和女人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失去亲人的事实、不能去调整自己,那么,其下一代就不可能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那些拖着痛苦的身体和那些夹着病态的心灵,根本不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设计者。
我们将会看到,面对痛苦时,人们所采取的不明智态度,将是许多生活疾病和心理失调的根源。
人的情感生活是极其重要的,但这个领域却常常被精神病理学家所忽视,他们总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性、仇恨、生理缺陷所引发的精神疾病上。
改变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是哈佛大学的著名精神病理学家林德曼博士。
他在马萨诸塞州医院的诊所里面对大量的病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有关于正常和病态痛苦反应的结论。
在一些病例中,如果病人失去了对他来说是至亲的人,那么,他的病理反应一般要持续几周,甚至是几个月。
在这一段时间内,病人会感觉到身体疼痛,死者的影子也常常在他面前晃动,他对生活丧失了兴趣,总是怀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引导。
几乎所有有过失去亲人经历的人都会产生上述反应,只是程度有轻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