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小说手机版网址 https://www.0832px.com
1989年的春天,一个美国历史学家访问韩国,他是来收集与朝鲜战争相关的史料的。
为此,他走访了三八线附近的许多战场遗址。
在途径一个名叫砥平里的小村庄时,他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发掘出了19位中国志愿军士兵的遗骸。
这批遗骸后来由韩国政府妥善收殓。
1989年的5月12日,当时还没有建交的中韩两国,在联合国的协助下,进行了一次烈士遗骸的交接。
韩国政府在板门店将19具志愿军烈士遗骸移交给了中国驻朝鲜大使馆,这批遗骨后来被安葬在了位于朝鲜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
然而让人好奇的是:砥平里只是三八线南边、北纬37度线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距离韩国的首都首尔有80公里。
为什么这么多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会出现在那里?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那里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横城反击作战取胜后,志愿军按既定计划,下一个进攻目标便是砥平里。
1951年2月11日18时,横城反击战发起后1个小时,邓华在命令各部对横城以北之敌实施围歼的同时,电示作为预备队的第39军主力及第42军第126师:“向砥平里之敌逼近,以监视该敌,如发现南逃,即应以勇猛动作截断该敌”
。
12日8时,志司发电致邓华及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委徐斌洲,指出:
韩军伪8师已基本被歼灭,战役的突破口已经打开,敌军可能动摇。
应考虑如何使用第39军主力及第42军126师,最好是以一部分兵力正面牵制砥平里之敌,主力则迂回至敌军侧后,趁其撤退时在运动中加以歼灭。
在志司和邓华看来,砥平里的战斗是横城反击作战结束后顺势而为的行动。
他们认为,一旦横城以北的缺口被突破,砥平里的敌军必然会动摇并开始撤退;在敌军撤退过程中歼灭他们,应该并非难事。
此外,攻打砥平里的兵力早有部署——第39军的主力原本承担着机动作战任务,此时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在顺势解决砥平里问题时,志司和邓华更为关注的是从横城向原州推进扩大战果的行动,因为相较而言,原州方向对整个战役的全局影响更为重要。
12日,志司分别向邓华、韩先楚、金雄发出数封电报,内容均涉及向原州及其南部地区的进攻计划。
十几天前,中央在给志司下达立即发起第四次战役的电令时,曾提出一个目标:以主力向原州方向突破,成功后直取忠州、荣州、安东。
彭德怀当时对此感到十分为难。
然而,横城反击作战获胜后,向南推进以实现毛泽东此前设定的目标,似乎又变得有了希望。
当然,志司也深知,尽管横城反击作战取得了胜利,但战果毕竟有限,尚不足以撼动敌军的整体攻势布置。
敌军既可能放弃横城,也可能在横城、原州地区重新集结兵力,形成纵深防御。
因此,“只有在消灭美军两三个团以及伪军两三个师之后,39军、40军、42军才能向原州以南和长院湖地区推进,威胁敌人后方的供应线,这样才能迫使东西两线的敌人撤退”
。
于是,迅速利用横城北部打开的缺口,扩大战果,成为接下来的主要任务。
邓华依据志司的指示,迅速制定了“歼灭逃至原州敌军”
的计划,并将该部署下达给各军,同时上报志司,转交韩先楚和金雄。
当时的设想是,在解决了砥平里问题之后,进攻原州的行动将全面展开。
然而,无论是彭德怀还是邓华,都没有预料到砥平里会爆发一场意义重大且深远的恶战。
在他们看来,横城一旦攻占,砥平里将变得更加孤立。
此时该地的美军已无处可逃,成为易于攻克的目标。
这一看法与横城反击发起前将砥平里视为坚固防线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时,志司和邓华对砥平里的敌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一致认为该地敌军战斗力强,难以攻克。
志司在2月8日致邓华、金雄、韩先楚及各军军长的电报中,以及10日致中央的电报中,都明确指出砥平里的敌人是劲敌,如果强行进攻,一两天内难以解决问题。
因此,他们决定先攻打横城,而不是砥平里。